油畫《八七會議》
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召開“分共”會議,搞汪蔣合作,公開同中國共產黨決裂。
面對急劇惡化的革命形勢,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三教街41號(今鄱陽街139號)召開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有李維漢、瞿秋白、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蘇兆征、顧順章、羅亦農、陳喬年、蔡和森,候補中央委員有李震瀛、陸沉、毛澤東,中央監察委員有楊匏安、王荷波,共青團代表有李子芬、楊善南、陸定一,湖南省委代表彭公達,湖北省委代表鄭超麟,中央軍委代表王一飛,共21人。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紐曼出席會議。當時年僅23歲的鄧小平,以中央秘書的身份列席了這一會議。
會議的主要目的只有七個字:挽救革命,挽救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會址:漢口三教街41號
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強調“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因為白色恐怖嚴重,會議是在極端秘密的情況下舉行的,作為中央秘書的鄧小平為會議的保密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保密改名。鄧小平原名鄧先圣,學名鄧希賢。1927年六七月間,大革命面臨失敗之際,年輕的鄧希賢來到了當時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武漢,報到后被分配擔任中央秘書的工作,主要管理中央文件、交通、機要等任務,并在中央的重要會議上作記錄。這次他參加籌備并列席了黨的八七會議,在此期間,為了保密的需要,他把名字改為鄧小平。
嚴格選定會議地址。鄧小平接受瞿秋白、李維漢交代的任務,積極籌備這次緊急會議。在會址選擇上,為了安全,他想方設法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同有關人員將開會的地點選在漢口德國租界內一個俄國人居住的洋房樓上。這個地方前臨僻靜街道,后通幽曲小巷,屋頂涼臺與鄰屋涼臺相連,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就能迅速撤離。
謹慎發出會議通知。在當時的形勢下,發出會議通知是極為慎重的,要是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鄧小平再三囑咐熟悉武漢街道的代表自己前往,其余的則由交通員帶領前往,并反復交代哪個代表從前門進,哪個代表從后門進,工作特別細致,考慮非常周到。
保障代表們吃住的安全。鄧小平負責接待代表和安排食宿。從安全的角度考慮,一切從嚴、從簡、從快、有效。8月上旬的武漢,是酷暑季節,但因為形勢險惡,為了保密,開會的地方,代表們只能進不能出,房子的門窗整天關著,不透一點風,悶得像蒸籠。困了就在地板上打個盹,餓了便倒杯開水吃點干糧。為了防止中暑,鄧小平安排給與會者每人發一包仁丹(人丹),這是當時力所能及的防暑措施。
為保密全封閉工作。為了使會議秘密、安全、順利地進行,鄧小平作為工作人員,帶著小行李卷兒最早進入會場,最后一個離開。會議只開了一天,但他卻為此在那幢房子里整整忙碌了六天,促成了八七會議的勝利召開。
(部分內容參考自《保密工作》1997年11期《鄧小平與八七會議的保密工作》一文)
來源:保密觀作者:高健